大同
九游手游 要闻 政情 产经 医卫 房产 教育 旅游 体育 融媒体
晋中·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同
山西频道 > 正文

田海兵:文化润校善为先-九游手游

2022年09月19日 16:02:06 来源: 半月谈

  山西省泽州县高都镇中心学校泊南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。2016年以来,校长田海兵结合乡土文化特色,致力于打造以“善文化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,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为下一步的教育奠定良好基础。

  校园文化要根植于乡土

  泊南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,离县城近20公里,始建于1975年,现有学生近200人。校长田海兵是土生土长的泊南村民,2016年回到泊南小学任教。

  多年的乡村教师经验让田海兵感到,乡村学校教学资源有限,乡土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偏少,如果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教育理念,乡村学校很容易变得一盘散沙。

  校园文化建设以何为主题?村内的传说故事给予他启发。泊南村所在的晋东南有一个民间世代相传的故事,据说有姐妹二人不计前嫌,悉心给继母养老送终,行善积德的美好品质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好运。这个传说被村民熟知,每每讲述给新生的孩子。

  “‘善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‘友善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”田海兵要求老师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“善”文化。“乡村学校的校园文化要挖掘乡土文化,用最接近孩子的东西讲道理。”

  走在泊南小学校园里,“善”字随处可见:食堂是“择善堂”,学生宿舍叫“积善楼”,教学楼取名“至善楼”。泊南小学副校长成花荣说:“要让孩子们一进学校就浸润在‘善文化’氛围内。”

  向上向善,落到实处

  “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善,做好身边小事也是善。捡起地上的纸片,与同学友好地打招呼,或者认认真真刷碗,都是善。”教师秦素芳对学生讲。在泊南小学,对“善”的阐释要贯穿学校的每一门课,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。

  为学生将“善”文化教育落到实处,2017年,田海兵和老师研发出一套习惯养成教育方案。每位新入学的学生都会收到两棵打印好的“树”——习惯目标树和宝塔升级树,他们每实现一个阶段的目标,就可以获得老师发放的“果实”,并将其挂在树上。

  实现目标要从“日行一善”开始,老师会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让学生习惯行善。学生“日行一善”的情况会自己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,内容不限。老师和家长会定期翻看家校联系本,鼓励、引导学生行善。

  “我们告诉孩子们,勿以善小而不为,事情可大可小,只要对别人或者自己有益就可以记录。”田海兵说,有意识地行善、记录和反馈,这些步骤帮助孩子们养成向善向上的习惯,培育孩子们的美好心灵。

  田海兵在“善文化讲堂”上与学生互动

  文化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

  通过随处可及的“善文化”教育,秦素芳发现,很多孩子从向善中收到正向反馈,慢慢学会了思考自己的行为,对自己作出要求。

  泊南小学四年级学生杨雨彤将好习惯带到家里,她最近做的小善事包括周末督促家人节约粮食。变化影响到了学生们的日常习惯,老师们能更好地开展教学,整个学校教育慢慢良性循环了起来。

  中午,在泊南小学食堂,学生们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,洗碗池内基本没有剩饭,整个食堂找不到泔水桶,餐桌也被离开的学生收拾得很干净。老师说,这是泊南小学学生良好习惯的缩影。

  “开展‘善文化’教育以来,我从来没有在泊南小学见过上课擅自离开教室等现象,孩子们知道,不尊重老师、不尊重课堂的行为不能做,也不会去做。”成花荣说。

  田海兵说:“孩子们心思很单纯,又很敏感,他们能开心地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,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这些东西讲好、示范好,让学校成为乡村孩子的文化港湾。”(半月谈记者:李紫薇)

  (刊于《半月谈》2022年第16期)

[编辑: 王梦佳 ]
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4343
网站地图